一、名词解释:
1、保护接地:就是以人身安全为目的,将电气设备(装置)中平时不带电,但可能因绝缘损坏而带上危险对地电压的设备金属结构与大地作电气连接。
2、保护接零:就是把电气设备平时的外壳可导电部分与电源的中性线连接起来。
3、接触电压:当人体的两部分(手和脚同时触及漏电设备的外壳和地面时,人体该两部分便处于不同的电位,其间的电位差称为触电压。
4、跨步电压: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时,在接地电流入地点周围电位分布区行走的人,其两脚之间的电压,称为跨步电压。
5、工作票:是一种有效的工作制度,又是书面命令,其意义在于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工作范围、时间、地点,所需安全措施,协调组织各方面工作,保证安全措施的落实。
6、工作接地:指为运行的需要将电力系统中的某一点接地,如变压器中性点接地,避雷器接地。
7、重复接地:将零线的一处或多处通过接地装置与大地连接,称为重复接地。
8、电气隔离:是将向用电设备供电的分支网络与整个电源系统经隔离变压器或具有同等隔离能力的发电机在电气上隔离开来、使前者自成一个独立的不接地网络,以防止在裸露导线故障带电的情况下发生触电的危险。
9、摆脱电流:是指人触电后能自主摆脱电源而无病理性危害的最大电流。
二、问答题:
1、电气设备起火后,应采取哪些措施?应选用哪些类型的灭火装置?应注意什么事项?
答:首先切断电源,抢救触电者。采用干粉来火装置,或四氯化碳灭火器或用干砂进行灭火。应注意不能用水或二氧化碳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
2、保护接零、保护接地各自的适应范围是什么?
答:
保护接零适用于中性点直接地系统的用电设备安全保护,保护接地适用于三相中性点不接地区性系统的设备安全保护。
3、重复接地为什么缩短故障持续时间?
答:当系统用电设备发生漏电接地,实质上为单相短路,由于在中性点接地系统中重复接地,有效地减少了接地零线的阻抗,使短路电流增大,加速了保护熔体的熔断或保护动作切断电源,缩短了故障持续时间。
4、为什么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网,变压器中性线必须重复接地?
答: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网范指系统属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就一个变压器组成的系统中,为了避免三相负荷不平衡而引起中性点位移,使中性点有位移电压产生,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中性点必须直接接地,保持中性点对地电位为零。
5、在全部停电或部分停电的电气设备上工作,应采取哪些安全技术措施?
答:在全部停电的设备上应拉开供电电源隔离刀闸并挂上“严禁合闸”警示牌,设备电源侧安装接地线,在部分停电的电气设备上工作,应在电气设备安装隔离遮拦,绝缘挡板,停电的开头上挂上“严禁合闸”警示牌,并有专人负责安全监护。
6、重复接地为什么可以减轻失零情况下的触电危险?
答:由于用电设备就近有零线的重复接地,当失零时,漏电电压可以通过重复接地泄放到大地,减轻失零情况下的触电危险。
7、导体的安全流量是什么?
答:导体在最高允许温度时的载流量。
8、为什么重复接地可以降低漏电设备的对地电压?
答:由于用电设备就近有零线的重复接地,减少了漏电设备到变压器中性接地点零线的阻抗,使漏电电压得到
很好泄放,可以降低漏电设备的对地电压。
9、试述保护接地的工作原理。
答: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保护接地的设备漏电时,漏电电压通过线路对地电空形成回路,减少了漏电设备外壳的电压,由于人体接地电阻远大于保护接地电阻,流经人体电流大大降低,减少了触电的危险性。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保护接地的设备漏电时,实质上是单相接地,漏电电流经保护接地体与大地、变压器中性接地形成回路,由于人体接地电阻远大于保护接地电阻,流经人体电流大大降低,同时单相短路电流加速于保护动作切断电流。
10、在同一台变压器的供电系统中,为什么不能有的设备进行保护接零,有的设备进行保护接地?
答:因为在同一台中性点直接接地的变压器供电系统中,当保护接地的设备碰壳故障时,若故障电流受到保护接地电阻与中性点接地电阻的限制,其数值不足以开关保护装置动作时,使碰壳设备外壳电压增大,加大了触电危险性。同时采用保护接零的设备的保护地线电压也在升高,在保护未动作时,使设备外壳长时间还电,这对电气设备和人身安全是很危险的。所以不能有的设备进行保护接零,有的设备进行保护接地。
11、根据欧姆定律R=U/I,有人说导体电阻R与电压U成正比,与电流I成反比,又有人说导体电阻R与U、I无关,哪种说法对,为什么?
答:导体电阻R与导体电压U成正比,导体电阻R与电流I成反比是对的。因为在欧姆定律R=U/I中,当电流I一定时,R增大或减小、电压U按正比增大或减小。当电压U一定量,电阻R与电流I成反比。
本文内容由全球仪器仪表MRO网_捌零零http://www.80017.cn/ 提供!
注:如果你的电脑不可以直接下载,请右键点击以上文字或'免费下载'图标,然后选目标另存为,进行下载保存
(本文来源:全球仪器仪表MRO网_捌零零)
- 上一篇仪器仪表技术文章: 家庭安全用电指南
- 下一篇仪器仪表技术文章: 国外电器元件编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