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礼:中国学科发展整体水平需大幅提升
作者:全球MRO综合服务商 仪器仪表行业新闻来源:全球MRO仪器仪表交易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22
白春礼:中国学科发展整体水平需大幅提升
型号:
厂商: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二十日提醒说,尽管中国学科发展近两年来取得一些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但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自主创新环境依然不尽如人意,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
中国科协当天下午发布其首次整合推出的《二○○六—二○○七学科发展报告》,白春礼在发布会上作上述表示。他以地质学为例说,中国目前的研究工作存在“三多三少”现象:证明西方学者提出的假说和理论的研究多,提出中国自己的假说和理论少;单一学科封闭式研究多,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研究少;模仿性研究多,独创性成果少。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航空的产品、技术和科研能力差距仍较大,即使是新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歼十”战斗机,与美国的F-22、F-35相比,技术水平上也相差一代。中国利用空间进行研究工作尚处在试验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
这位科技界权威人士表示,中国必须及时掌握各学科发展特点和趋势以及在国际上所处位置,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加强对发展速度快、建设质量高、社会影响大的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特别关注与重点支持,对传统学科要进行状态评价和给予积极推动,推进学科带头人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激励中国优势学科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
同期发布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二○○七)》称,中国科协所属近九百种科技期刊整体水平仍须提高,去年资助总额一千多万元人民币的首期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为增强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维护中国科学共同体的学术话语权和权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还应给予积极推进。 (记者 孙自法)
白春礼院士简介
资料图片: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
白春礼,男,满族,1953年9月26日出生于辽宁省。78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81年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85年获博士学位,85-87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员、博士导师、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白春礼院士作为我国扫描隧道显微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国际STM方面有一定影响和活跃的科学家之一,领导实验室开展了广泛、深入并且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并于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白春礼博士的主持下,研制成功了计算机控制的STM,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此同时,与中国科学院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合作,研制并开发另一台STM,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项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共同获得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我国第一项关于扫描隧道显微学领域的奖励)。随后,又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AFM)(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台激光原子力显微镜、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所获得的这些科研成果,由于以不同于国外的创新方式解决了一系列重要技术难题,先后获得六项国家发明专利。这些新型系列显微仪器的研制成功,为扫描隧道显微学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为我国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基础研究方面,白春礼博士近年来在使用这种新技术研究有机固体和大分子的表面结构方面做出了贡献。如用STM、AFM和磁力显微镜(MFM)研究了有机导体、有机铁磁体、有机自组装膜以及核酸、细胞等生物材料。这些研究结果,在原子或分子级分辨率的水平上,解释了材料表面结构与样品制备、形成条件的关系。另外,还首次利用AFM和MFM研究了磁性有机薄膜表面的形貌和磁畴,建立了一种研究几个分子层厚的有机LB膜表面微弱磁场分布的新方法,可达到纳米级空间分辨率。近年来在单分子结构,有机分子自组装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结果。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工作者,白春礼院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级及院部科研成果二等奖以上的奖励10项,2001年获国际化学工业学会国际奖章。近十年来,由德国Spinger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出版中、英文著作10部。其中《扫描隧道显微术及其应用》获93年第七届中国图书奖、95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三链核酸的结构与生物化学》获97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白春礼是国际扫描隧道显微学会的顾问委员会委员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OPAC)执行局理事。(仪器仪表交易网)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二十日提醒说,尽管中国学科发展近两年来取得一些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但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自主创新环境依然不尽如人意,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
中国科协当天下午发布其首次整合推出的《二○○六—二○○七学科发展报告》,白春礼在发布会上作上述表示。他以地质学为例说,中国目前的研究工作存在“三多三少”现象:证明西方学者提出的假说和理论的研究多,提出中国自己的假说和理论少;单一学科封闭式研究多,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研究少;模仿性研究多,独创性成果少。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航空的产品、技术和科研能力差距仍较大,即使是新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歼十”战斗机,与美国的F-22、F-35相比,技术水平上也相差一代。中国利用空间进行研究工作尚处在试验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
这位科技界权威人士表示,中国必须及时掌握各学科发展特点和趋势以及在国际上所处位置,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加强对发展速度快、建设质量高、社会影响大的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特别关注与重点支持,对传统学科要进行状态评价和给予积极推动,推进学科带头人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激励中国优势学科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
同期发布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二○○七)》称,中国科协所属近九百种科技期刊整体水平仍须提高,去年资助总额一千多万元人民币的首期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为增强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维护中国科学共同体的学术话语权和权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还应给予积极推进。 (记者 孙自法)
白春礼院士简介

白春礼,男,满族,1953年9月26日出生于辽宁省。78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81年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85年获博士学位,85-87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员、博士导师、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白春礼院士作为我国扫描隧道显微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国际STM方面有一定影响和活跃的科学家之一,领导实验室开展了广泛、深入并且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并于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白春礼博士的主持下,研制成功了计算机控制的STM,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此同时,与中国科学院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合作,研制并开发另一台STM,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项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共同获得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我国第一项关于扫描隧道显微学领域的奖励)。随后,又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AFM)(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台激光原子力显微镜、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所获得的这些科研成果,由于以不同于国外的创新方式解决了一系列重要技术难题,先后获得六项国家发明专利。这些新型系列显微仪器的研制成功,为扫描隧道显微学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为我国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基础研究方面,白春礼博士近年来在使用这种新技术研究有机固体和大分子的表面结构方面做出了贡献。如用STM、AFM和磁力显微镜(MFM)研究了有机导体、有机铁磁体、有机自组装膜以及核酸、细胞等生物材料。这些研究结果,在原子或分子级分辨率的水平上,解释了材料表面结构与样品制备、形成条件的关系。另外,还首次利用AFM和MFM研究了磁性有机薄膜表面的形貌和磁畴,建立了一种研究几个分子层厚的有机LB膜表面微弱磁场分布的新方法,可达到纳米级空间分辨率。近年来在单分子结构,有机分子自组装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结果。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工作者,白春礼院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级及院部科研成果二等奖以上的奖励10项,2001年获国际化学工业学会国际奖章。近十年来,由德国Spinger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出版中、英文著作10部。其中《扫描隧道显微术及其应用》获93年第七届中国图书奖、95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三链核酸的结构与生物化学》获97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白春礼是国际扫描隧道显微学会的顾问委员会委员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OPAC)执行局理事。(仪器仪表交易网)
(本文来源:全球仪器仪表MRO网)
- 上一篇仪器仪表行业新闻: 泰克实时频谱分析仪获DV奖
- 下一篇仪器仪表行业新闻: 第五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展规模再创新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