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地震灾害可谓全球之最。根据本世纪以来有仪器记录资料的统计,我国占全球大陆地震的33%。我国平均每年发生30次5级以上地震,6次级以上强震,1次7级以上大震。我国不仅地震频次高,而且地震强度极大。我国地震分布广泛(除浙江和贵州)两省之外,其余各省均有6级以上强震发生,震源很浅(一般只有10-20km),因而构成了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征。另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建筑物抗震能力低。本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为110万人,其中我国就占55万人之多,为全球的一半。因此,地震和地震灾害问题是我国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发展,特别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一个重问题。
地震预报——强烈的社会需求,全球性的科学难题严重的地震灾害及其加速发展的震灾形势给社会公众带来了对防震减灾的强烈社会需求。而通过地震预报和在预报基础上的震灾防御是实现地震减灾的最基本途径。因此,地震预测是人类面临的最古老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科学难题。
到90年代初,在我国大陆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地震观测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地震学、地磁、地电、重力、地壳形变、应力应变、地下水动态、水化学、地热、电磁波等学科的地震监测台网。其中包括400多个测震台站、20个区域遥测台网、1700多项地震前兆观测。此外还有流动重力、地磁和形变观测,测量总线路长度达15万km。这个系统覆盖面之广,方法手段之多,建设规模之大,都是世界少有的。它不仅为地震科学研究乃至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基础资料,而且为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我们再也不需要用美国资料研究我国本土强震的衰减规律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总工程师、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陈鑫连研究员自豪地告诉记者。这项历时数年、耗资22.8亿元,我国最大的防震减灾科学工程日前在京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和技术系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填补了原来我国地震台网监测的空白地区,同时增加了密度,全面数字化、网络化的共享平台有能力为我国科学家提供本土地震详实的研究数据。
与此同时,带给我们具有讽刺意义的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这里我们有任何的地震预报嘛?没有!因此,在研发具有自主产权的产品的同时,我们要了解到产品的科技技术领先性的高低。只有技术过硬,我们遭受的灾难程度才更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