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美控制权之争看中国民营企业家族式经营的未来
目前,国美第一大股东黄光裕家族与现任董事会关于公司控制权之争已进入关键阶段。本文无意去评判当事双方个人利益的是非曲直,而是希望通过分析国美控制权的博弈,探讨其对中国公司,尤其是民营企业未来发展进程的影响。
据现任董事会一方称,争斗的焦点在于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与单一股东意志的矛盾。而第一大股东一方认为,双方主要矛盾是在关于公司渡过特殊困难时期后的长远战略发展方向上出现了重大分歧,现行的效率优先战略属于短期行为,该战略将导致公司今后被竞争对手甩掉。
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与单一股东意志的矛盾?
据中国现行公司法:股东会和董事会分别行使不同的法定职权,确保股东会享有的法定权力得到实施和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董事会需忠实诚信地执行股东会的旨意,并维护公司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争斗双方的矛盾是由于对上述内容不同的认识而产生的。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诚然,所有股东都希望投资增值而不是贬值。不过,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东通常可以分为长期股东和短期股东,这两方不同的价值观和对公司发展战略的期待有时会存在很大的差异。长期股东更多关注的是公司的长远发展,而短期股东更多关注的是公司的短期投资收益。
第一大股东是从国美出生时起,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历经种种艰辛将其带大,尽管现在国美已经上市成为公众股东的“孩子”,而不再属于大股东个人,但是,可能与很多其他股东不同,第一大股东与国美是长期共存的关系,因此,更多的是从公司长远发展考虑。
贝恩资本和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华平基金等可作为短期股东的代表,短期机构投资最基本的原则是成长性与盈利能力,最终目的是获利了结。据已公开的信息,贝恩资本也曾表示:贝恩的确不是长期持股人,私募股权投资过一段时间后就会退出,一般是5-7年左右退出。
而大股东则是长期股东的代表,其他众多中小股东也分属这两个阵营。因此,现在还不能简单得出大股东是代表单一股东意志而与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相矛盾的结论。
战略发展模式分歧与“大股东独裁意志”
对于双方在经营模式方面出现的重大分歧,由于目前中国家电连锁市场的竞争还处于“圈地”阶段,尚有规模相当大的中小城镇市场亟待开发,扩张余地很大。因此,大股东坚持规模优先的长远发展战略。而且对于企业的扩张战略,时机非常重要,一旦错过将很难追上,并且弥补成本巨大,将会造成对股东资本的无谓浪费。在一个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不要让短期资本意志影响公司的长远战略发展,这也是为了保护股东的长期利益。
长期以来,国美大股东在公司长期战略发展方面眼光独到,战胜了诸多竞争对手,并逐步将公司带到中国家电连锁商的旗舰地位,这是其能力有别于高层职业经理人之处。对于中国众多企业而言,公司人员根据能力各司其职是企业稳定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虽然有很多不够完善之处,但国美的现代化公司管理进程一直在积极推进。与中国现有很多民营企业用人态度不同,国美的现任总裁来自原大中电器,现任董事长来自被收购的永乐电器,国美大股东在用人时主要考虑被用者是否具备职业经理人的业务能力,而不是任人唯亲。否则也不会出现目前的变故。因此,“大股东独裁意志”似乎无法成立。这件控制权之争对于中国企业的提示是,对董事会或高管放权不当,就很容易造成公司内部的剧烈动荡。
国美案例为中国民营企业未来发展带来思考
其实,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公司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经营与治理模式,不能绝对地说哪种公司模式好,哪种不好,没必要追逐一种统一的模式。那种“上市公司必须告别家族经意模式”的思维观点太过偏激。无论哪种模式,只要其能帮助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目标,并为股东带来长期利益,就是好的企业模式。
中国目前有上百万民营企业,新希望、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网易、百度等众多企业就是代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的企业中,民营企业也占多数,世界500强企业中也有1/3属于民营企业。例如,位居全球汽车业龙头的丰田家族目前只拥有公司2%的股份,但是09年初,丰田章男出任丰田社长,而原社长渡边捷昭改任副职,丰田汽车的经营权重归丰田家族。
当家族或创始人对公司的治理能力很强时,其对外部职业经理人的依赖性就不太大,相反,若这种治理能力弱时,就会更多的依赖外部职业经理人。不分具体情况,过分强调职业人作用的方式实不足取。
国美控制权之争的整个过程完全可以成为今后中国公司治理及发展的一个经典案例,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所有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深思和借鉴。在现阶段,中国的民营企业正处于转型期,现在就想让众多企业出现比尔·盖茨处理微软的那种情况,恐怕不太现实。笔者认为,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经意是人类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的一个必然形态。
职业经理人进入民营企业后,如果不认同公司的发展理念,可以另寻别家,甚至自起炉灶。至于职业经理人是否应该得到所进入公司的控制权,是整个企业界需要认真深思的一个问题。
无论国美控制权之争是什么结局,中国民营企业为了更健康地发展,引进职业经理人这一趋势都不会改变。但是一定要注意根据企业自身需要引进合适的职业经理人,既要有业务能力,同时更要诚实守信并认同公司的发展理念。引进不当则会适得其反。
在国美案例中,如果这次以现任职业经理人及短期利益股东为代表的一方获胜,那么在现有中国社会和经济环境中,很可能使中国众多民营企业的初创大股东在今后引进职业经理人时会更加小心,对自身控股能力及对职业经理人的权限控制也会更加谨慎。
如果以大股东为代表的长期利益股东一方获胜,也要认真从以前的经历和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积极完善股东会和董事会的制度建设,真正落实公司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体制,尽管这在目前环境中很难,但是确实非常必要。同时,要进一步证明即使是一个家族控股公司,同样可以透明化经营,使公司为全体股东及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长远利益。
当然,还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双方控制权之争对未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即看哪一种方式更具有延续性,以及业界或公司内部对其的效仿性或复制性。今后通过改良或改进可以被长期效仿或复制,能对公司及股东的长远利益带来好处,且负面影响小的方式,就属于一种可接受的方式。否则,就可以丢弃。
(本文来源:全球仪器仪表MRO网)
- 上一篇仪器仪表行业新闻: 【波士顿纪行(1)】10年后半导体业界将被中国掌控
- 下一篇仪器仪表行业新闻: 电动车日益激烈的低价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