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全球仪器仪表MRO网_捌零零 >> 技术天地 >> MRO技术文章 >> 正文
计量器具质量评定的思考
作者:全球MRO综合服务商    仪器仪表技术文章来源:全球MRO仪器仪表交易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

;   从计量器具的现状和发展来看,上述两类法定技术文件难以满足需求,难以适应变化。一是数量少,仅就国家确定的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目录看,共分十二大项482类,每类实际又有不同型号。目前已有的“表”和“规程”,只能满足五分之一左右,二是约束窄,“表”规定的实际是量值传递中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规程”规定的实际是一类或某个计量器具的检定要求。这种规定对于千变万化的计量器具,特别是多参数、宽量程、采用高新技术的计量器具,针对性、可采用性都存在问题。三是规定死,无论是“表”还是“规程”,都是按计量器具的类型或参数作了具体细致的规定,特别是技术要求,检定方法及其操作都作了明确规定,很难适应计量器具的快速发展,和计量技术的发展,而技术文件的制修订都需要二、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些不足集中反映了法定技术文件落后于计量器具的发展,甚至制约着计量器具性能评定工作的开展。
    为了适应新世纪的要求,适应计量检定内含的扩容,有必要对法定技术文件的制定思路上进行调整和改变,其一是制定“溯源性”技术要求文件,即规定计量器具的性能评定的测量结果,溯源到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技术要求。这样既可以使量值准确可靠的目标追求,变成顾客和企业的自觉行为,又可适应多变快变的计量器具厂家和商家的要求,又可解决“表"的不足缺陷。其二是改革“规程"的模式,减少格式化,增加灵活性:减少死板化,增加应变性,使之成为既有约束力,又便于适用的文件。其三是推行“校准规范",使之成为产品标准的组成部分,或成为计量检定工作的标准文本,可以是企业标准,也可以是部门标准,而国家只制定编制要求。这样既可以解决国家“规程”的不足,又有利于促进检定和校准的结合。
五、管理模式的形态扩展
    为了保证使用的计量器具的质量,我国计量器具的一个主要管理模式是实行分类管理和彩色标志管理。前者通常分为A、B、C三类,即分为重点(强制),周检和一般的计量器具,后者通常分为合格、准用(限用)、停用(禁用)三(或四)种标志。这些规定都是基于“检定”的思维,“分类”是计量器具检定频次和强制执行的程度的区分:“标志”是计量器具检定后技术性能状态的区分。这种规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不言而喻的,的确也发挥了应有的历史作用。然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本文内容由全球仪器仪表MRO网_捌零零http://www.80017.cn/ 提供!


注:如果你的电脑不可以直接下载,请右键点击以上文字或'免费下载'图标,然后选目标另存为,进行下载保存

(本文来源:全球仪器仪表MRO网_捌零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