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全球仪器仪表MRO网_捌零零 >> 技术天地 >> MRO技术文章 >> 正文
浅谈电子组装技术的发展
作者:全球MRO综合服务商    仪器仪表技术文章来源:全球MRO仪器仪表交易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4

电子组装技术是伴随着电子器件封装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有什么样的器件封装,就产生了什么样的组装技术,即电子元器件的封装形式决定了生产的组装工艺。 一、发展起源 电子管的问世,宣告了一个新兴行业的诞生,它引领人类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由此展开,世界从此进入了电子时代。开始,电子管在应用中安装在电子管座上,而电子管座安装在金属底板上,组装时采用分立引线进行器件和电子管座的连接,通过对各连接线的扎线和配线,保证整体走线整齐。其中,电子管的高电压工作要求,使得我们对强电和信号的走线,以及生产中对人身安全等给予了更多关注和考虑。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半导体点接触式晶体管,从而开创了人类的硅文明时代,半导体器件的出现,低电压工作的晶体管器件应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人类进入了高科技发展的快行道。有引线、金属壳封装的晶体管,有引线小型化的无源器件,为我们将若干有关联的电路集成到一块板子上创造了基础,于是单面印制板和平面布线技术应运而生,组装工艺强调单块印制板的手工焊接,由此大大缩小了电子产品的体积,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这一时期的后期,出现了半自动插装技术和浸焊装配工艺,与前期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了许多。 二、发展过程 70年代,随着晶体管的小型塑封化,集成电路、厚薄膜混合电路的应用,电子器件出现了双列直插式金属、陶瓷、塑料封装,DIP、SOIC塑料封装,使得无源元件的体积进一步小型化,并形成了双面印制板和初始发展的多层印制板,组装技术也发展到采用全自动插装和波峰焊技术,电路的引线连接则更简单化。 8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得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电路设计采用了计算机辅助分析的设计技术。此时器件的封装形式也随着电子技术发展,在不同时期,由不同封装形式分别占领主流地位,如80年代由于微处理器和存储器的大规模IC器件的问世,满足高速和高密度要求的周边引线、短引脚的塑料表贴封装占据了主导地位;而90年代由于超大规模和芯片系统IC的发展,推动了周边引脚向面阵列引脚和球栅阵列密集封装发展,并促使其成为主流。无源器件发展到表面贴装元件(SMC),并继续向微型化发展,IC器件的封装有了

[1] [2] 下一页

 

本文内容由全球仪器仪表MRO网_捌零零http://www.80017.cn/ 提供!


注:如果你的电脑不可以直接下载,请右键点击以上文字或'免费下载'图标,然后选目标另存为,进行下载保存

(本文来源:全球仪器仪表MRO网_捌零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