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将视点图像宽度减半来扩大正视区域
笔者等于2008年优化了多眼显示时的观看方法。该研究以如何使三维图像的分辨率与视角形成最佳关系为出发点。而最近的研究多以竭力减细光线,实现更顺畅的立体视觉为目标。虽然增加视点数量可实现顺畅的立体视觉,但也由此导致分辨率下降,很难经得起实用的考验。尽管也有一些研究在使用10块、20块的复数个面板来弥补分辨率的下降,不过从厂商的角度而言,他们更希望在尽可能利用1块面板来抑制分辨率下降的同时,确保一定的视角。笔者等在2008年尝试进行了这种优化。
图8:原来的4眼显示
在远离适看位置的地方进行观看的、原来的4眼显示的示列。将视点图像宽度设定为62~65mm。左右眼看到的是视点1、2、3并排的图像或视点2、3、4并排的图像(a)。由于屏幕内产生二维的部分,因此容易出现不适感(b)。
图8(a)为多视点方式的观看方法示例。下面以视点图像宽度设计为通常的62~65mm时来做一分析。由于是4视点,因此显示的是1、2、3、4四个视点图像。右眼分别看到1视点、2视点、3视点的图像。左眼也一样,看到的是2视点、3视点、4视点的图像。在这种状态下,基本可形成立体图像。但进行详细分析后,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图8(b))。
1和2的图像因具有立体的两眼视差信息,因此大体上为正视。不过,其下一区域是2和2的图像,因此看到的是二维图像。然后看到的是2和3,为立体图像,接着是3和3,又是二维图像,而其旁边是3和4,又变成了三维。这样便形成了三维与二维混合的状态。
原来公认为多视点的方式是以近65mm的视点图像宽度来设计的。长久以来,这种设计并未认识到在三维图像中还存在着两维图像。为此,笔者等对去掉可看到二维图像的区域进行了尝试。虽然这时减小光线的宽度即可,但过度减小的话,分辨率就会显著下降。2008年发表的设计在抑制分辨率下降的同时对视点宽度进行了优化。
那么,当时是怎么做的呢?具体而言,就是将视点图像宽度从原来的65mm减小到了一半、即32.5mm。也就是说,将以前的4视点增加到了2倍,变成了8视点的立体图像(图9(a ))。这时,右眼看到的是2 到6的条纹图像,左眼看到的是3到8的条纹图像。将视点宽度减小至一半后,屏幕内就变成了2与3配对、2与4配对、3与4配对……,消除了二维图像的区域,从而实现了正视(图9(b))。在该设计中,虽然偏离适看距离2倍以上时,也会像上述一样出现可看到二维图像的区域,但可以断定的是,如果在适看距离的1倍的距离之内防止产生二维图像区域的话,就足可解决问题。
2008年作为开发成果发表的显示器在2.57英寸XGA液晶面板上组合使用了双凸透镜。将视点图像宽度设定为了32.5mm的8视点。虽说是8视点,但由于面板为XGA级别,因此可确保每视点相当于QVGA的分辨率。如果是2.5英寸QVGA的话,可以说即使是10年前的手机,画质也没有问题。而且既获得了顺畅的运动视差,同时又实现了25度的视角。
8视点显示器以阶梯结构形成立体图像的像素,分辨率在纵向上降至1/3,在横向上降至3/8(图10)。使用双凸透镜而非光栅,防止了光的损失。这时,在像素排列上,横向并排1、2、3、4、5、6、7、8这8个视点图像。接着,在第二行,子像素错1格并排1、2、3、4、5、6、7、8,然后第三行再错1格并排1、2、3、4、5、6、7、8。这样,1组三维图像用像素就变成了阶梯状的区域(图10中的X)。该面板已在2009年举行的展会“Wireless Technology Park ”上通过NTT DoCoMo的展台进行展出。
此外,东京农工大学在展出上述技术后,又开发出了256视点的三维显示器。使用16块16视点的面板,形成了256视点。在16视点的面板前配置双凸透镜,并在双凸透镜前面设置投射透镜,向屏幕投射液晶面板的图像。观看者通过屏幕观看图像。(未完待续,特约撰稿人:滨岸 五郎,索尼移动显示公司开发部)
注:本篇报道根据2010年1月25日由《日经电子》主办的研讨会“3维显示器的基础与应用”上的演讲编辑而成。演讲时作者的所属单位及职务为爱普生影像设备(Epson Imaging Device)面板生产统管部P开发设计部主管部长。
(本文来源:全球仪器仪表MRO网)
- 上一篇仪器仪表行业新闻: 在“破坏与创造”的风口浪尖上……(下)
- 下一篇仪器仪表行业新闻: 凭借多眼显示及全景方式扩大观看范围
